面對日益低迷的銷售業(yè)績,面對日益低迷的銷售業(yè)績,各種解法妙方層出不窮,其中“轉型”呼聲最盛,全國各地的實體(百貨與賣場)都高舉起了轉型的大旗。如果轉型是必須的,那么,到底該轉向哪里?
就眾多試水的案例來看,似乎業(yè)內人士的思維都具有極大的趨同性。基本上就集中在兩個方向,一是觸網,二是跨境。因為電商近年來的快速發(fā)展,實體在沒有充分研究背后原因的情況下,選擇了搭便車的模式,早先的口號是O2O,后來升級為全渠道,但這些天又重新回歸到了O2O(看來大家還沒有鬧明白究竟怎樣界定,當然背后的真實原因是誰也沒弄明白真正的方向)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銀泰與阿里的聯姻。
最近銀泰也被爆日子不好過。而對于跨境的火熱,是源于國人出國熱潮來襲,“爆買”一詞刺激了國內零售神經,電商干起了“海淘”,繼續(xù)追隨電商的腳步,實體也趕緊亦步亦趨,短短數月之內,諸多百貨(賣場)都出現了自己的跨境體驗店,這其中賣場以步步高為代表(云網),百貨有中百集團。同樣,最近中百集團爆出上半年虧損6000多萬。這說明這樣的轉型失敗了。
面對這樣的成績單,轉型沒錯,但轉的方向錯了。因為,實體的轉型基本集中在了技術的層面,并且選擇了自己并不擅長的技術。但是,商業(yè){lx}一再地提醒我們,商業(yè)項目的生命力關鍵不在于你的技術模式有多么先進,關鍵是你能為消費者創(chuàng)造怎樣的價值?所以轉型的關鍵不在技術,而在消費者。這才是轉型的方向所在。